書寫文學海洋的壯麗詩篇 ——2022青島詩歌節暨國際海洋文學周在青島舉行
憑海臨風,詩意漫卷。9月25日—28日,由青島市文聯、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主辦,青島市作協、青島市文學創作研究院等承辦的2022青島詩歌節暨國際海洋文學周在山東青島舉行。此次活動作為2022年青島市文藝精品扶持項目之一,以形式多樣的對話、互動等方式聚焦“文學海洋,詩意青島”。
25日晚,2022青島詩歌節暨國際海洋文學周開幕式在當地舉行。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作家邱華棟,致公黨山東省委副主委、青島市政協副主席劉光燁,青島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張墨英,青島市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魏勝吉,青島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春生等出席開幕式,詩人歐陽江河、西川、張清華、韓東、臧棣、陳東東、胡弦、藍藍、趙野、路也、薛慶國,電影導演、作家萬瑪才旦,電影評論家、策展人王小魯參加開幕式。
邱華棟致辭
邱華棟談到,青島是一座美麗且充滿詩意的城市。城市需要詩歌,城市之美,離不開文學的滋養,正因為有諸多作家詩人的出現,青島才能散發出更迷人的氣息。文學記錄時代,探尋人性,培根鑄魂,同時也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事業,每一位嚴肅作家的創作必然是嘔心瀝血的,文學事業需要更多的關注與支持。他談到,近年來青島舉辦諸多文學活動,在國內有廣泛影響,希望這種勢頭能夠繼續保持,讓更多優秀的作家詩人走進青島,也將更多有實力、有潛力的青島詩人、作家推向全國甚至國際舞臺。
魏勝吉致辭
魏勝吉表示,青島文脈綿長,近代以來王統照、沈從文、老舍等文化名家為青島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豐富的文化遺產。青島現當代本土作家以更加強烈的擔當意識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創作發表了一大批描繪青島自然風光、反映青島改革開放的優秀作品,產生了像耿林莽、尤鳳偉、紀宇、楊志軍、許晨、鐵流等作家詩人。進入新時代,青島市文聯、市作協先后實施了簽約作家機制,舉辦了改革開放四十年小說論壇,設立海鷗文學獎,建立了中國作家創作基地等,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青島的作家隊伍越來越活躍,創作成果越來越豐碩,作品質量越來越精湛,在全國、全省屢獲佳績,影響廣泛。
開幕式現場
開幕式后,“當代詩歌寫作”主題名家講座、“海洋與沙漠”國際詩歌云對話、“詩歌遇見電影”跨界對話、“詩歌與海洋”國際海洋文學對話、地鐵詩歌快閃、嶗山采風等活動陸續展開。
許下“阿多尼斯之約”
“海洋與沙漠”國際詩歌云對話活動現場
海洋文學,既有傳統性與現代性的接續、亦有本土性與外來性的互動,始終傳達著開放的精神和兼容并包的態度。當海洋文學遇見沙漠文學,是否可以在各自的地域性、歷史性和民族性之間,找到一個共通的切入點?文學的根系和立場,在建立寫作者身份的同時,又如何塑造著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表達?9月26日下午,“海洋與沙漠”國際詩歌云對話在線上舉行。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通過連線的方式,與詩人歐陽江河、臧棣和翻譯家薛慶國就“海洋與沙漠”的文學表達展開探討。
“我要澄清一點,我也是來自海洋的,我的家鄉敘利亞的海邊,我個人更為偏愛大海,而不是沙漠?!彪m然出生在沙漠之境,但在阿多尼斯眼中,沙漠與海洋具有著同等的要義,沙漠沒有信息要向大海傳遞,而大海卻向沙漠傳達著生命的起源與變遷。沙漠與大海都沒有形狀,且對一切形狀、意義抱有開放性。沙漠和大海既是現實存在,又是無止境的;同時,海洋與沙漠又消弭了時間與空間,人們賦予了它們在時間與空間上的意義,就像我們討論千年前某位書寫沙漠或海洋主題的中國詩人,也是模糊了時間與空間。
正如歐陽江河所言,沙漠是缺水的,而置身海洋之中也沒有一滴可飲用的水,“此水非水”的隱喻恰也應和了阿多尼斯的“未知論”:海洋還是一切未知事物的象征,深潛到海底,你會見到從未見過的奇怪的、美麗的生物,這一切比我們所要見過的生物更要美麗,“未知不僅存在于超自然中,也存在于海洋這樣的自然中,以海洋為象征,期待我們去探索發現;而不同文化的交流,不同海域的奧秘,都會讓我們進一步地認識到,世界的核心是人,人和人的差異帶來了豐富性和多元性,正如阿拉伯諺語所說‘朋友,是他者,也是你自己’”。阿多尼斯則談到,我們要從他者身上看到自身,并為這種不同而高興,而這種“不同”不應成為互相排斥和仇視的理由。
詩人臧棣認為,在傳統的思維模式中,沙漠是固態的,海洋則是動蕩般的存在,“在中國詩歌的傳統中,更偏向于對土地、扎根的訴說,而海洋則代表著詩歌的另一種狀態,既有表面,也有深度,這種莫測的變幻是對更為廣闊的世界可能性的想象,接納到中國詩人的語境中,能夠注入更多的開放、冒險與奇幻的因子?!?/p>
在互動過程中,雙方也許下了下一屆詩歌節的“阿多尼斯之約”:期待兩年后,年屆94歲的阿多尼斯能夠親臨青島,“能夠把我的身體我的心,分成億萬份,把我的友情跟所有的朋友分享”。
從青島出發,書寫海洋
“詩歌與海洋”國際海洋文學對話現場
27日上午,“詩歌與海洋”國際海洋文學對話舉行。與會詩人歐陽江河、韓東、臧棣、陳東東、胡弦、藍藍、趙野從個體經驗出發,就“海洋文學”“海洋詩歌的書寫”“海洋詩人的誕生”等主題進行探討。王小魯,青島詩人代表謝頤城、曹安娜、韓家川等參與對話?;顒佑汕鄭u大學文學院教授周海波主持。
“整個天空都是海水”,歐陽江河以一句吟誦開啟了這場以海洋為關鍵詞的對話。在他看來,青島與上海是最適合書寫“詩歌與海洋”的城市,而陳東東則直言青島比上海更適合書寫這一主題。自小生活在上海的陳東東依然還記得第一次來到青島看到大海時的震撼,“青島,是一座傍海而生的城市,有關海洋的詩意有著更為直接的生發?!?/p>
奧德修斯漂流十年之久的那片大海被隱喻為西方文學的源頭,而以農耕文化為主的中國文學卻很難尋到海洋文學的源頭。歐陽江河認為,中國古代文人墨客更愿意通過對山的描摹與想象來塑造、構建自我形象?!叭绾握Q生一個偉大的海洋詩人,比如沃爾科特充滿了海腥味的寫作,還有卡瓦菲斯的‘野蠻人’,他們的背后是古希臘的神話海洋?!睆倪@個意義出發,歐陽江河期待著有關“山”與“?!钡臅鴮懩軌虮燃绮⑦M,而這,也正是海洋文學為青島,乃至在更為廣闊的范疇內留下的開拓性與可能性。
就“詩歌與海洋”的具體寫作方式而言,詩人臧棣坦言,在既往的寫作經驗中,經常是把海洋當成題材和背景,是一種工具化的方式,而海洋本應是更為純粹、更為原始的存在,“阿多尼斯說過‘海洋是復雜的經驗來源’,它的博大、奇異,以及觸及生命本質的經驗帶給我們一個更具活力、變幻的想象空間,能夠激發我們對于生命的感受?!?/p>
詩人韓東則以自己的代表作《你見過大?!方馕隽撕Q笤姼鑼懽髦械摹鞍汛蠛_€給大?!?,認為這首詩之所以引發反響,最重要在于不按常規書寫大海。文學中的“大?!比菁{了很多對于遼遠、無限的想象,這既是好事,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當對一個概念或是詞語的想象過于飽和之后,創新就會失效。只有將大海固有的文化內涵清除之后再投入新的概念才能有新發現,比如《老人與?!防锏摹昂!笔蔷唧w的,老人打漁、海上搏斗,我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文學的海洋,也是對海洋生命力的重新認識。海洋與文學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一方面,海洋的描繪擴大了視野,但同時也遮蔽了具體、切身的東西,“我認為談到海洋與文學,怎樣去描繪新海洋,具有特征性的海洋,是求真求新的東西,這也是海洋文學創作的一個任務?!?/p>
詩人胡弦在對話中談及在南京鄭和博物館參觀時的感受,一個小小的青銅硯滴文物做成了海螺的形狀,這在其他地方很少見,說明海洋沒有像農耕文化那樣廣泛地進入大眾的視野,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沒有相應歷史傳統的情況下呼喚“海洋大詩人”的出現很困難。也正因如此,想要書寫“詩歌與海洋”,就要像哈瑞·馬丁松那樣將海洋看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與傳統、與生活碰撞,才留得下有如“在海上,我們感到春天或夏天只是一陣風”這等傳世名作。否則,即便大海近在咫尺,也還是隔絕的。
詩人藍藍出生在山東煙臺的海邊,后隨父親前往河南,即便兒時所有的記憶都留在海邊,但真正感受到海之詩意還是在她去往希臘、行船愛琴海的時候,“或許只有離開才能真正的回來,正如加繆所說,漁民從不在沙灘上跳舞?!彼{藍表示,我們如何期待海洋文學更好、更震撼人心的作品?只有跟大海建立起深刻的、命運般的聯系。
對此,詩人趙野也表示認同。他說,在中國文學史的變遷中,比如《山海經》,是有“?!钡拇嬖?,而后“?!甭葑兂闪松胶?、山川,“?!眳s慢慢消逝,成為了一個意象?,F代漢語對于海洋詩歌的呈現大多來自翻譯,比如《荷馬史詩》,而生活在青島海邊的詩人、文人有著更多親近海洋的機會和條件,擁有書寫海洋的更多經驗?!拔移诖谇鄭u詩歌節上設置海洋主題的寫作,也期待著發現和拓展海洋詩歌的表現力,而這一次的青島之行,也在重新界定著我跟海洋的某種關系?!?/p>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 年輕人的第一行詩寫在青島海面上[202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