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憲章教授《文學圖像論》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
趙憲章教授著作《文學圖像論》 張靜/攝
9月24日,北京大學第六屆“文學與圖像”學術論壇召開,恰逢趙憲章教授的新著《文學圖像論》出版,會務組特邀作者、編輯及與會代表齊聚一堂,圍繞“文學與圖像”的基礎理論研究展開座談。座談會由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陳明教授主持。
《文學圖像論》編輯王松景代表商務印書館介紹了該書的選題價值與出版過程,介紹了趙憲章如何沿著維特根斯坦“語言圖像論”的足跡“借題發揮”,試圖回應“圖像時代”引發的文學危機和符號危機,這也是整個“文學與圖像”問題域的現實意義。而趙憲章在《中國文學圖像關系史》的基礎上同步展開理論研究,做到了“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此外,王松景還就著作封面所采用的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王獻之的書法《洛神賦十三行》等作了說明,試圖在書籍裝幀方面契合“文學與圖像”主題。
《文學圖像論》提供了相關研究的基本理論與方法。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楊劍龍教授認為,作者基于大量跨國別、跨學科的理論,站在中國立場上探究文學與圖像關系,產生了很多不同于西方理論的概念。趙憲章早在21世紀初就指導過“語—圖”關系方面的博士論文,說明他對文學現實十分關注,上海大學文學院曾軍教授提出,這種源于現實關懷的人文學術,對當前數字時代的文學研究有重要的啟發。
以趙憲章、楊劍龍、陳明及其團隊為代表的中國學者,給西方“詞語與圖像”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補充和參照。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倪愛珍研究員認為這部著作在建構基本理論、開展專題研究、整理文獻史料三方面,奠定了“文學與圖像”這一新學的基礎。杭州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歐榮教授長期致力于英語世界的跨媒介詩學研究,她站在自身的學術立場閱讀《文學圖像論》,深刻感受到中西方關于語言與圖像的“實指”“虛指”等問題的差異。
與會的北京大學學生獲贈《文學圖像論》 張靜/攝
《文學圖像論》具有方法論意義。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羅建新教授認為,可將中國古代文學圖像研究概括為“圖像”及“‘源文’與衍生文”,前者可劃分為作者圖像、作品圖像、衍生圖像三種類型。而開展中國古代文學圖像研究,需要首先系統清理這兩類文獻,繼而進行古代文學與其衍生個案圖像、跨媒介圖像“關系”的研究。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文學院趙敬鵬副教授認為,“文學與圖像”的個案研究或者歷史研究,都需要理論的統攝或者最終歸納出理論,否則只能停留在“擺事實”“堆材料”;同樣,理論研究,也需從歷史研究、個案研究中發現問題、提煉精義。
趙憲章認為,國內“文學與圖像”學界,關于歷史和個案的研究聲勢越來越大,但是基礎理論研究也要跟上。(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文學院夏文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