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倉:作品是活出來的,是用皮肉熬出來的
原標題:文學陝軍專訪魯迅文學獎得主陳倉:作品是活出來的,是用皮肉熬出來的
編者按
8月25日,陜西作家鐘法權、陳倉雙獲魯迅文學獎。陳倉的獲獎散文集《月光不是光》以陜西塔爾坪為主要背景,書寫親人與土地,游子與故鄉。
“文學陝軍”特別采訪陳倉先生,分享創作的心路歷程,以饗讀者。
文學陝軍
陳倉老師您好,感謝您接受省作協“文學陝軍”融媒體中心采訪。首先祝賀您獲得了第八屆魯迅文學獎,這是您個人的榮譽,更是陜西文學的驕傲。這部以故鄉塔爾坪為背景、以山河故人為主角的散文集,問鼎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國家級文學獎之一——魯迅文學獎,請您談談感想。
陳倉
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揭曉的時候,我的手機不在身邊,等我拿到手機,看到數百條消息,我一下子有點懵,再一看公告,知道自己獲獎了,我特別特別激動。我曾經說過,文字是我的另一條命,而且我把這條命看得比我的肉體還重要,因為我的肉體最多存活不過百年,但如果我寫出好的文字,它們一定會活得比我長。我把我的靈魂附在自己的文字上。等稍微冷靜下來,我便覺得,我能獲獎并不代表我就寫得比別人好,我就寫到了人生的頂點,可能是我寫的東西比較貼近生活,也可能是我的運氣好。這次獲獎對我而言,除了是一種鼓勵和認可以外,其實沒有太多的改變,因為我對寫作上了癮,一天不寫心里就不舒服,就像吃飯一樣,不寫就會饑餓,不寫就會空虛,不寫就會失眠。
獲獎以后,如果說有什么改變,那就是更有信心一些,更自由自在一些,更有尊嚴一些。所以,這只是我的一個新起點,我還會和過去一樣,天亮后起床上班,天黑后回家伏案疾書。有朋友提醒我,簡歷可以換新了,我明白意思是應該加上“魯迅文學獎”,我就順手多加了幾句:“種過地,放過牛,燒過炭,淘過金,吃過樹皮草根,學過四年畜牧獸醫,身懷劁豬騸牛之技,管過六十余位無冕之王……剃著光頭,卻無戒疤,未入佛門,卻一心從善。最大的生存哲學是:自己受再大委屈,也要讓別人舒服?!?/p>
我會繼續保持一個農民的本色,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寫作,像學生一樣搬個小板凳坐下來,或者是像農民一樣彎下腰低下頭。學習別人,親近大地,深入生活,向三秦大地的每一把泥巴學習,向每一棵樹、每一根草學習,向所有文朋詩友和父老鄉親學習,繼續以自己的另一條命,文字的命,文學的命,傳播家鄉的優秀文化,繼續書寫家鄉的優秀品質,為陜西的文化大繁榮大發展貢獻一點力量。
文學陝軍
還記得一個月前,向您祝賀《拯救父親》為《月光不是光》拿到了第四個大獎——《北京文學》年度作品獎。那篇文章里,天下人共同的父親感動著無數讀者。一個月后《月光不是光》就問鼎中國文學最高獎。您用作品為故鄉、村落作注,每篇作品的選取有您的哪些設計?請您介紹一下這本書。
陳倉
這次魯迅文學獎評選,我申報了兩部中篇小說《再見白素貞》《止痛藥》、一部短篇小說《桃花鋪》和兩部散文集《動物憂傷》《月光不是光》,無論從申報門類與申報數量,都顯得有些多,有“過來人”提醒,這樣會自己與自己“打架”的。很多人都以為我的小說更突出,但是最終以散文集獲獎,我覺得肯定有著獲獎的道理,我不說別的,就說那幾篇散文吧,有四篇獲過獎,大部分都被《新華文摘》《散文選刊》《讀者》轉載過,大多數人看著看著都會感同身受,都會哭,幾乎沒有不哭的讀者。因為這些散文寫的都是大移民時代,那些在鄉土與城市之間苦苦漂泊的人們是如何安放靈魂的,那些農民是如何把自己與莊稼一起一點一點地埋于泥土中的。
《月光不是光》共收錄八篇大散文,包括《我有一棵樹》《哥哥的遺產》《月光不是光》《拯救父親》《無根之病》等,寫的都是親人與土地、游子與故鄉的那些事。
《我有一棵樹》講述的是人與形形色色的樹木之間的命運糾纏,父親開始種柳樹,因為柳樹可以做椅子,后來椅子可以買到了,柳樹也就沒人栽了;當年,農村比較窮苦,大家最喜歡種漆樹,因為漆樹籽可以榨油吃,而隨著生活的好轉,村里人可以吃上菜油和豬油了,漆樹也就淡出了視野?!段矣幸豢脴洹房凇度嗣裎膶W》2018年第5期,獲第三屆三毛散文獎單篇大獎,著名評論家洪治綱撰寫的授獎辭中說:這是一篇飽含深情的抒懷之作。作者以沉郁的筆調,以樹寫人,借樹懷鄉,假樹喻史,向遙遠的記憶發出了誠摯的邀請,同時也展示了作者對于社會、歷史和人性的多維之思。樹與樹、樹與炭、樹與人、樹的死活與人的生死,在作者的筆下,構成了千絲萬縷、繁復微妙的關系。這些關系,有時是倫理的,有時是情感的,有時是社會的,有時又是宿命的。它既隱晦又豐饒,既綿密又疏空,始終浸潤了作者極為豐沛的體恤之情,讀來令人回味卻又不乏感傷。
《哥哥的遺產》講述了我與哥哥去河南靈寶金礦淘金,遭遇了一次車禍,在事故發生的緊要關頭,哥哥將我一把推開,他死了,我活了。那年,我十一二歲,哥哥二十歲,剛剛定了一門親事。哥哥的一條命換來了八百塊錢的賠償,在當時值16克金子,如今只值3克金子,為了表示對哥哥的懷念,哥哥的這筆遺產被我不計利息不計成本地一直儲存在了心里。
《拯救父親》講述父親病重期間,即使躺在病床上,即使處于昏迷狀態,仍然不停地伸手抓一抓,等他蘇醒過來后一問,才知道在死亡的邊緣徘徊,他依然惦記著自己的莊稼,想著種玉米、摘棗皮子、破柴火。父親在住院的時候,有人說,一個土農民,多活兩年沒有意義;有人算賬,父親一輩子積攢了七萬塊錢,為了看病花光了,父親的一生不就被抵消了嗎?醫生說,趕緊拉回家準備后事吧。但是,我們還是堅持了下來,因為父親活著,故鄉就是活著的,那片土地就是活著的……只要父親還活著,故鄉還活著,就能為我們這些漂泊者,排解無盡的鄉愁,找到精神的坐標,成為靈魂的歸處。
《拯救父親》刊于《北京文學》2021年第10期,獲《北京文學》2021年度優秀作品獎。當時的推薦語說:這是一次讓人震撼的拯救!拯救病危父親的過程,是于無聲處驚心動魄的過程,是兵不血刃卻撕心裂肺的過程,是醍醐灌頂直抵人心的過程,是千回百轉捫心拷問的過程,當子女們在人性與金錢、在死亡與活著之間,苦苦掙扎和永不放棄地用愛從死神手里搶回父親和父愛的時候,這平凡的孝道居然變得如此偉大和令人動容。
父親被搶救過來以后,又活了好幾年,非常不幸的是,父親于去年11月22日去世了,那天是二十四節氣的小雪。他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終于把自己的生命一點點地種進了土地,與土地融在了一起。父親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導演根據我寫的父親,專門拍了一部名為《父親》的片子,配了我的一首名為《兩個碑》的詩:
我漂泊的一生需要兩個墳墓
一個要用故鄉的黃土掩埋我的影子
一個要用他鄉的火焰焚化我的肉體
我在此立下一份遺囑,在我死后
僅剩下一把骨頭和幾朵白云的時候
請不要讓我自己和自己分開……
在那塊金色的麥地里無名的小河邊
為我的肉體與靈魂再安排一次重逢
讓它們相互擁抱一下
相互攪拌一下
這世上最弱小的一根雜草
怎么經得起凌厲的風
怎么撐得起兩個碑
我的父親去世以后,又一位朋友重新進行了剪輯,在最后配上了一首我新寫的詩《父親》:
父親用一生
為自己寫下的墓志銘
只有短短的三個字
這就是他的名字
陳先發
而我
為他寫下的更簡單
只有一個字
爹……
父親去世以后,我回故鄉的直接理由沒有了,那個小山村真正成了一個回不去的故鄉。很多評論家認為,我的文字有一股震動人心的感情力量。我一直覺得,感情也屬于思想性的范疇,文學作品如果缺少情感,肯定很難引起大家的共鳴。
文學陝軍
從寫詩開始,到寫小說和散文,最終取得了巨大成就。您能講講您的文學之路,或者說您的文學理想最初是如何樹立起來的嗎?
陳倉
我想到了小時候的一位表叔,他是看相先生,依據的是麻衣相術,他還是一個窯匠,每年正月都會挑著自己燒的盆盆罐罐來我們村串門子,然后給大家免費看相。據說,他看得非常準,誰要添丁,誰要見財,誰有災難,十有八九會得到驗證。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一直不愿意給我看相,但是實在禁不住我的糾纏,就用眼睛剜了我幾下,然后神秘地告訴我,我以后要吃文化這碗飯。我那時候還是放牛娃,十幾歲的樣子,已經輟學在家了,根本不懂文化是什么東西。而且母親已經去世,父親是個文盲,無論怎么看,我的人生和文化也是不沾邊的。過后不久,我和哥哥發生了意外,我在住院的時候,有一位護士點撥我,說你這么小,為什么不上學。
我說上學干什么???她說上學可以考學,可以吃商品糧,可以當國家干部。我猛然醒悟了,就重新回到了學校,后來考上了學,改變了命運,但是我所學專業仍然和文化毫不相干。中學畢業的那年暑假,我沒有看過什么課外書,不知道文學為何物,不知道作家詩人為何物,更不認識任何文學愛好者,可以說,我和文學之間是一片真空,就在這種情況下,我竟然一邊放牛一邊開始寫“詩”。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寫,到底怎么寫,寫了能干什么?但是我記得非常清楚,在一個沒有用完的作業本上,每天都會寫幾句,寫的比較多的是母親。大意是,媽呀,你這么漂亮,你人這么好,應該已經當神仙了,如果你當神仙了,就趕緊來救救我。我絕對沒有夸張,我就是從這種空白的狀態開始的。
我詩歌寫得風生水起,二十來歲就獲了幾個獎,1994年在《星星》詩刊第十期欄目頭條發了組詩《人物素描》;又在第三屆中國星星詩歌大賽中獲了大獎,在第十一期刊發了參賽作品《靜物寫意》;因《人物素描》被評為“每期一星”,彩色照片發在第十二期的封三。這一年,我還在陜西丹鳳縣的小縣城工作,能三上《星星》詩刊,真有一夜成名的飄飄然,哪還有心思寫別的呀。
我離開老家安穩的日子以后,全國各地到處跑,西去、北上、南下,全部在報社和雜志社工作,當編輯,當記者,當小頭目,整天忙得和打仗一樣,不僅沒有時間寫小說,甚至連詩也沒有精力寫了,所以從2001年起,徹底和文學失去了聯系。直到2007年,上海世博會召開前夕,有關部門舉辦了一次全國詩歌大賽,我從《解放日報》看到征稿啟事以后,一邊走一邊構思,半個小時不到,就寫了一首五六十行的詩,當天就寄了出去。幾個月后,有人通知我,說我獲獎了,而且是一等獎。天啊,我高興壞了,一等獎獎金一萬塊,當時上海中心城區的房價才六七千。在頒獎典禮上,我認識了多年中第一個與文學有關的人,他就是評委會主任、著名作家趙麗宏,他說你繼續寫吧。于是,我又從空白的狀態下重新開始寫詩,寫到2012年的時候,經過層層篩選,就參加了《詩刊》主辦的第28屆青春詩會,這是被中國詩壇譽為“黃埔軍?!钡闹匾顒?。
時間到了2008年,我在城里買了一套新房子,這種激動的心情找不到人分享,于是在春節的時候,強行把父親從陜西農村接到了城里。在城里那些天,我們帶他逛大雁塔、登西安城樓、看海、洗桑拿、吃火鍋……每天回家,等父親入睡以后,我就把當天發生的事情以日記的形式記了下來。這和當初寫詩一樣,不知道為什么要寫,不知道寫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寫了能干什么,反正就是一種很原始的沖動。直到2012年,我和一位詩人聊到了這些文字,他拿過去一看,非常震驚,說可以拿去發表。但是,轉了兩圈,都被退回來了,原因是我不是名家,根本沒有辦法發表幾萬字的散文。正好,我在圖書館看到了《花城》雜志,有一個欄目叫“家族記憶”,我覺得挺合適的,就把文章起了個名字,打印了一份寄了出去。我很快接到編輯的電話,說他們要用一下。2012年年底,我接到了樣刊,打開一看,怎么沒有發在散文欄目,也不在“家族記憶”欄目,而是發在了中篇小說頭條。魔盒就此打開了,《小說選刊》頭條轉載了,《小說月報》《新華文摘》轉載了,而且被收入了好幾個年選。這么一篇非常寫實的散文,最后變成了我的“小說”成名作。我是一個能夠趁熱打鐵的人,既然大家都說寫得不錯,我也就不管是不是散文,干脆一口氣寫了好幾篇,僅僅2013年就被《小說選刊》轉載了三次,其中兩次頭條,這應該是不多見的吧?
很多人問我,你是不是認識人?我說,我不僅不認識人,而且對幾個編輯還相當陌生。有兩個編輯是非常有名的作家,他們在電話里告訴我他們是誰誰誰的時候,我遲鈍的反應讓人家非常尷尬。再后來,有人再問同樣的問題,我就說,我不僅認識,而且關系很好,他們的名字叫老天。路怎么走,走向哪里,自己并不清楚,也無法控制。能做的,就是披星戴月,把這條路走得寬一點,走得長一點,走得亮堂一點,僅此而已。
文學陝軍
您的各種文體創作從未停步,而且在各種藝術手法中切換自如。比如,您的小說用的是散文化筆調、詩人的語言;您的散文也是小說化刻寫,總能給讀者帶來文體審美的驚喜。不論是詩歌、散文、小說,都是“陳倉風格”。您是如何看待跨文體寫作的,或者說三種文體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陳倉
我從1994年開始寫詩,很久以來我都是一個詩人,但是從2012年底開始,陰差陽錯地寫起了小說和散文,尤其小說似乎影響力更大。這些年小說家已經掩蓋了我的詩人身份和散文作者的身份,但是讀過我小說的朋友應該會發現,我的小說用的是“散文化筆調”,而且中間也有很多詩意的氣息,或者干脆就穿插了很多詩。
詩歌、散文和小說的關系,我個人的感受是,一個不會寫詩的人,或者說一個不懂詩的人,不可能寫出“史詩”,像莫言、賈平凹、張煒、阿來、畢飛宇等等,他們都有寫詩的經歷,正是有了這樣的經歷,他們的虛構或者非虛構作品,都充滿了迷人的氣息和光芒。我們想一想,如果《紅樓夢》里沒有詩,沒有“黛玉葬花”這些詩意的情節,它還能成為人們熱捧的經典名著嗎?
不是我“切換自如”,而是我的文學理論基礎很薄,或者說我是一個沒有技術的人,所以我從來沒有把各種文體嚴格區分開來,我有好幾篇散文被當成了小說,我的小說里經常會有詩或者詩意的成分,而我的詩還經常被轉化成小說。在創作的時候,我從來沒有在意,到底在寫詩、寫散文還是寫小說,我只在乎寫出靈魂深處的閃光就行,至于這種光來自于水、淚還是血,對我來說并不重要,對讀者來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文字是不是真誠的,能不能打動別人,引起別人靈魂的共鳴。
如果說有差別,那就是我寫散文的時候,細節和情節都是發生過的,我是完全尊重實事的,尤其寫到自己的父親和親人,寫到他們的生死問題,如果胡編亂造的話,那是大不敬的。而寫小說的時候,我會展開一些自己的想象。不過,我的想象是有限的,想象永遠沒有生活精彩,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很多事情,已經大大地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我是一個特別熱愛生活的人,看到一根草我很高興,看到一棵大樹我很高興;下雨了我很喜歡,天晴了我很喜歡,不陰不晴我也很喜歡。沒有我不喜歡的事情,我覺得能夠活著就很精彩,這大大地彌補了我想象力不足的問題,所以我有一個體會,好的小說,好的散文,都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活出來的,是用我們的皮肉熬出來的?!对鹿獠皇枪狻防?,好幾篇都是寫父親的,從這個角度看,這本書不是我寫的,而是父親活出來的,所以獲獎的這幾天我就特別想念我的父親。
文學陝軍
您的很多作品里,主人公都叫陳元,后來又改成了陳小元,您解釋“陳元是‘元’字輩的,‘元’既是輩分又是名字?!倍久愒?,也是“元”字輩。您曾說,希望“陳元”成為一代人的名字。結合《月光不是光》,您能談談這是什么樣的一代人嗎?這代人是少年留守者,青年離鄉者,中年“反光”者嗎?
陳倉
賈平凹老師說我是“把故鄉背在脊背上到處跑的人”。確實,我們這一代人,正值大移民時代的高峰,也是城市化進程最劇烈的階段,少年離土,青年離鄉,中年夢回,所以我們這一代人可以說是漂泊的一代,或者稱之為無根的一代?!对鹿獠皇枪狻防锸杖肓艘黄⑽碾S筆,題目叫《無根之病》,刊發在《廣西文學》2021年第2期,被評為2021年度優秀作品獎。文章里說,鄉愁是一種病,“無根”更是一種病,給“進城”的人治病的良藥是什么?是舉頭望明月嗎?是血脈傳播嗎?好像統統都不是,它只能治表,而不能治本。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里有言“沒有一個親人埋在這里,就不能稱之為故鄉?!蔽覍@句話進行了延伸:“人生最幸福的就是,在哪個地方出生,在哪個地方做夢,然后再在這個地方死去,埋在這里?!边@就是我開出的藥方,不是葉落歸根式的回歸,而是要把他鄉當故鄉,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把自己一點一點地埋在他鄉,等兒子們長大了,我們的他鄉就變成了他們的故鄉。
我的故鄉是陜西,那個村子叫塔爾坪,大部分都姓陳,整個陳氏家族,取名字都是按照輩分。我父親是“先”字輩,他叫陳先發,和安徽詩人陳先發同名。我是“元”字輩,曾用名叫陳元喜,我們村子里還有陳元明、陳元林、陳元朝、陳元亮、陳元治等等……《月光不是光》里還有一篇散文,講到了父輩們遇到了不同時代,所以經歷了不同的死法,而我們這一輩人,遇到了一個多元的時代,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活法,打工的,開公司的,入伍當兵的,當公務員的,留守在村里繼續當農民的。所以我們這些兄弟們,像一把沙子一樣,被撒了出去,被一陣風一吹,就漂到了天南海北,西安、北京、上海、南京,哪里都有,有幾個兄弟已經二十多年未見了,后輩們已經不認識我們了。
“陳元”代表我們這一代人,主人公用“陳元”命名就特別合適。但是,在具體的寫作中,“陳元”其實就是我,每次開始寫作的時候,只要運用這個名字,就特別容易進入狀態,很快就會忘記現實世界,進入另一個想象的世界。但是和運用第一人稱“我”不同,它同時具備了第三人稱的寧靜和客觀,這要看在什么情況下,有時候我就是陳元,有時候我又不是陳元,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效果就出來了。不過,非常抱歉,我有一次回老家,聽說有一個兄長把名字改成了陳元,雖然我寫的明顯不是他,但是我覺得非常對不起他,所以經過思考,從前年開始,我的主人公改名“陳小元”,用“小”字輩也有世代更替的意思。
文學陝軍
回望您的道路,思考在不斷升級進化。八卷本“進城系列”,百萬字“長篇四書”,近三年您又迎來出版高峰,從“獻給我們回不去的故鄉”,到“再造一個新故鄉”,再到近幾年模糊城鄉界限,專注于人性精神“止痛”,從身份認同書寫深化到生命認同書寫。您在《拯救父親》中,有一個追問令人印象深刻,“如果去西安做手術花掉爹一輩子積攢的七萬塊,爹的一生是不是也被清零了呢?”詩化的語言里,牽絆著千絲萬縷、繁復微妙的倫理關系。這樣看來,陳倉成為陳倉,不是因為文體的階段變化,而是主題的自我生長進化。繼“進城”“扎根”之后,您的下一個關鍵詞是什么?
陳倉
我們這一代人,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有些人已經融入到了城市,在城市娶妻生子、成家立業,自己要在城市工作,子女們要在城市接受教育,所以我們從開始的“回不去的故鄉”,演變成了“離不開的他鄉”。另外一部分人,在城市沒有找到歸宿感,還沒有真正地扎下根,或者是厭倦了喧囂浮躁的生活,決心回歸田園牧歌式的日子。我有幾個朋友就是這樣,在城市里賺了點錢,便回到了老家,抓住鄉村振興的時代機遇,準備重建一個美麗、安逸、富饒的故鄉。所以,我下一步的關鍵詞是“安家”,這個安家有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層面是講在城市安家,第二層面是講回故鄉安家,無論是哪一種安家,都是在尋找著靈魂的安放之處。
文學陝軍
那方便談談關于“安家”的創作計劃嗎?據我所知,您有一部長篇小說,便是關于“安家”的。您的題記是里爾克的詩:“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您有關房子的故事,多出了哪些新的追問?
陳倉
第一部分“安家”,是響應中國作協的“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寫一個“美麗鄉村”系列,這個系列不是有意而為之的。目前已經寫了幾篇,繼續再寫幾篇,然后系統地修訂一下,準備編輯出版一本“山鄉巨變”的書。不過,我寫的山鄉巨變,依然關照精神層面而非物質方面的東西,主要描述陜南,也就是我的老家商洛,新時代的農村人的精神面貌。
第二部分,是我的重點,正如你所說,有一部長篇小說已經寫好了。講述農村人在城市安家和追夢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痛苦折磨,也獲得無窮的歡樂和幸福,難能可貴的是,無論現實變幻什么樣的顏色,他們生活的底色和愛情的純度并未改變。主人公陳小元面對金錢、美女、地位等各種誘惑,依然保持著一身正氣,主人公胥小曼遭到工作、物質、感情等各種打擊,依然保持著無比樂觀和積極向上的心態。
具體一點說,這部長篇小說以年輕人買房安家為主線,所描寫的主題看上去并非什么大事,卻正在深刻影響著一代人的命運,牽引著年輕人是否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追夢人生,關系到一個家庭、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安寧、幸福和未來。像小說里所說的一樣,房子就是瓶子,每個人都是一滴水,裝在瓶子里才會風平浪靜。尤其在這樣一個大移民時代,水不裝在瓶子里,是動蕩不安的,社會怎么可能穩定呢?房子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家,家是我們在世界上的坐標,是人生永遠的歸處。沒有房子,何以安家?家不安,何以安魂?
這部長篇30多萬字,是目前我放得最開的一次寫作,也是我感覺最好的一次寫作,主要是貼近性和可讀性非常強,繼續保持著催人淚下的風格,以充滿詩意的故事和濃郁的都市生活氣息,塑造了一群底層年輕人敢愛敢拼、自強不息的人物形象。我認為這是一部關于年輕人安身、立命、追夢、塑魂的現實主義作品。
文學陝軍
您曾說,作為陜西作家非常自信,前有燈塔,您相信以后還有更多的火把出現同行,無論前邊的路多難、多遠。如今您也成為了燈塔,您的獲獎振奮了陜西文壇,能否談一談創作中的陜西經驗?
陳倉
獲獎以后,陜西的領導和朋友,紛紛來電來信表示祝賀,我感覺特別高興,非常親切,心里暖暖和和的。我是土生土長的陜西人,生于商洛市丹鳳縣北山,長于秀麗的秦嶺東麓,回憶過去的青春歲月,爬商山采芝,登鳳冠山賞菊,下丹江河泛舟,登西安城墻吹塤,文朋詩友們作詩唱和,和父老鄉親們一起修路、植樹,我的人生底色是在陜西打好的,我的審美是在陜西形成的,我的文學理想是在這里培育起來的,所以我對這片土地充滿了感激。
我一直以自己是陜西人而自豪,以自己是陜西作家而感到幸運,因為陜西各級領導,尤其作協的領導都對文學很重視,對作家很尊重,文學氛圍也特別的好,省作協多次為我舉辦文學活動,我非常榮幸入選了第二期“陜西百名優秀中青年作家扶持計劃”;因為陜西有柳青、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陳彥等文學大樹,和眾多有追求有理想的文朋詩友;因為陜西有一個青山綠水的故鄉,和一群純樸勤勞的父老鄉親,尤其是有一個農民父親、兩個姐姐和一幫親人,他們的善良、純樸、勤勞,對土地對莊稼的熱愛,教會了我如何善待這個世界,如何去熱愛生活,熱愛土地。
陜西經濟文化建設熱火朝天,陜西歷史文化積淀深厚,陜西人心地善良,陜西作家有才氣,有吃苦受難的傳統,能寫的東西非常多,能寫出大時代氣息的也很多。所以,大家要相互鼓勁打氣,盡力成為照亮對方的燈,而不是成為別人的影子,在文學這座廟里,不成佛,亦成僧,不成家,便成仁。
文學陝軍
謝謝老師,您能否為“文學陜軍”作家群體、讀者群體送上一句寄語?
陳倉
希望我們的文學陜軍越來越強大,希望父老鄉親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