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攜手同心——內蒙古民族團結主題文學作品展”開展
9月30日,為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內蒙古文聯主辦、內蒙古文學館承辦的“攜手同心——內蒙古民族團結主題文學作品展”開展。
-
《北斗牽著我的手》作品研討會召開
來自出版界、文學界、評論界等各界專家圍繞新時代中國夢、科學夢的書寫,兒童文學中關于“國之重器”題材的創作,以及《北斗牽著我的手》作品的文學性、開拓創新等話題展開交流與討論。
ZUO JIA YIN XIANG
01索南才讓:寫小說的牧民
索南才讓曾與我講起他在青海的生活。茫茫草原上,牧民索南趕著他的上百只羊,從日出到日落,年復一年。
02阿來:文字中,真有一個稍稍深廣些的生活
“我想要和以前那些書有些區別,那就是用這些文字表現出一個寫作者與寫作相關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字中,真有一個稍稍深廣些的生活?!?/p>
03馬慧娟: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文化是未來
全國人大代表、來自寧夏紅寺堡區的“拇指作家”馬慧娟今年的議案是將紅寺堡區打造為全國易地扶貧、移民搬遷的脫貧致富示范區。
04溫燕霞:傳遞土地的呼吸和時代的脈動
一部客家題材的小說《琵琶圍》近日面世,讓江西籍女作家溫燕霞再次走入大眾視野……
以文學書寫江源大地
2021年,青海文學圍繞著建黨百年、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時代命題,著力書寫奮進中的青海篇章。一年來,青海作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用心用情用力創作優秀作品,講好青海故事,使青海文學呈現出更為豐富多樣的面貌。
來源:中國民族報丨卓瑪2022/09/30
生動展現各民族文學豐沛活力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9月19日,《民族文學》創刊4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出席并講話。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敬澤主持會議。吳義勤、陳彥、吉狄馬加、白庚勝、閻晶明、胡邦勝、施戰軍、鄧凱等同志出席座談會。
來源:中國作家網丨羅建森2022/09/22
石一寧《民族文學:現場與思考》:少數民族文學發展現場的觀察與反思
今天我們在理解任何一種文學發展史時,似乎更為關注的是時間層面的“過去”,相對忽略 了歷史的“現場感”,而文學發展史正由一幕幕發生中的現場事件構成,其在文學發展史形成的過程中亦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
來源:《南方文壇》丨鐘世華2022/09/14
“西部文學”話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正是因為有著良好的歷史基礎,作為西部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當代西北多民族文學創作和研究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始終都在,堅定的愛國主義立場始終都在。
來源:文藝報丨白曉霞2022/09/05
自然寫作:人與自然的重新對話
植物對人類的貢獻最多,但人類最無視的是植物,人類以為最柔弱可欺的是植物,人類眼中最微不足道的是植物。
來源:文藝報2022/08/25
《民族文學》年度頒獎典禮永久落戶云南麗江
近年來,麗江與《民族文學》雜志社深度合作,設立《民族文學》麗江市創閱基地、舉辦培訓班,組織采風活動、向麗江市骨干作家贈閱民族文學雜志,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各民族作家相互交流、成長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來源:云南網丨和茜2022/08/19
第三屆“青稞文學獎”獲獎作品公示
設立和評選“青稞文學獎”,旨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努力繁榮社會主義多民族文學創作,依托阿壩州生態和文化的美譽度,記錄和傳播阿壩各族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生動實踐,反映全國各民族團結奮斗的精神風貌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
來源:《民族文學》2022/08/13
抓好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基”工程
會議強調,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根本遵循,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抓好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基”工程。
來源:中國作家網丨民文2022/07/23
“文學潤疆”全國多民族作家培訓班開班
7月16日,由中國作協主辦,新疆文聯協辦,中國作協創聯部和新疆作協承辦的2022年“文學潤疆”全國多民族作家培訓班在新疆伊犁開班。
來源:中國作家網丨虞婧2022/07/18
呼喚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與評論
對中國文學的多民族性質與特征的體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這是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
來源:《長江叢刊》丨石一寧2022/07/13
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征候分析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黨和政府對民族事業的重視,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取得了長足發展,產生了一大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作家作品。
來源:文藝報丨杜李2022/07/04
“大地之子”向往“物我兩親”新世界
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生態作家們試圖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今昔比照的模式和多元的藝術形式揭示嚴峻的現實。
來源:光明日報丨烏蘭其木格2022/06/19
少數民族抗戰詩歌的意象及主體意識探析
少數民族抗戰文學是我國抗戰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因種種原因,迄今未能得到足夠重視。
來源:《民族文學研究》丨韓春萍2022/06/08
中華立足本土現實 深耕文學沃土 ——2021年寧夏文學創作概覽
整體來看2021年的寧夏文學創作,強烈的歷史意識與現實觀照是小說創作呈現的總體風貌;文體意識的增強在散文領域較為顯著,也出現了相對厚重的作品。
來源:中國民族報丨馬曉雁2022/05/25
中華各民族故事與共同體意識建構 ——論景宜影視文學創作特色
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景象,以及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現實,是景宜作品的重要創作題材。
來源:文藝報丨劉建波2022/05/16
轉型期少數族裔漢語詩歌語言詩性重構的一種解讀
從“雜糅詩學”的角度出發,考察轉型期中國少數族裔漢語詩歌寫作,揭示其語言詩性重構進程中的文化間性。
來源:“民族文學學會”公眾號丨姚新勇2022/05/11
新作品丨家在小城
放眼錦繡小城,一座座青山披羅裙,一條條碧水織輕紗。兩條穿城而過的河流,手挽著手匯入飛龍峽,奔向嘉陵江。
新作品丨“萬古琴”奏出新樂章
田壩西邊巍峨傲立、雄偉壯麗的蒼山雪峰,東邊澄澈蕩漾、鷗帆點點的洱海碧波,三塔尖頂如椽巨筆潑繪在藍天白云間的夢幻,都深深銘刻在我心中。
新作品丨哀牢之巔綠孔雀
強壯的哀牢漢子,揮鞭駕馭耕牛,藍天、白云、梯田、牛、犁、耕夫,剪影成“藍天云影耕耘圖”,意境高古,一如軒轅黃帝天庭牧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