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入口]
用戶登錄
按內容
按標題
按作者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機構
服務
會員
文學獎項
新聞
訪談
投稿
專題
藝術
理論評論
文史
科幻
書匯
新作品
世界文壇
民族文藝
網絡文學
兒童文學
文藝報
魯迅文學院
訪談
“浙里新文學——浙江新荷作家群巡禮”系列訪談
中國作家網特邀入選該推介計劃的9位青年作家進行獨家專訪,傾聽他們的成長故事,聚焦當下青年寫作的來路與遠景。
劉年:好詩是在田野里長出來的
劉年在這個世間的所有秘密,幾乎都暴露在他的詩中。
張怡微:調取日常經驗,對人的生命體驗進行重新賦形
幾年前,作家張怡微開始了對“機器與世情”這個議題的思考,當機器以自己的方式為人類創造新的矛盾沖突、新的痛苦抉擇、新的心靈體驗時,文學賴以賦形的“世態人情”會不會在其中找到新的敘事可能?
錢理群:尋找“精神界戰士”
“我的思考的一個中心課題和目標,就是尋找‘精神界戰士’。為我自己,也為我一直保持密切聯系的中國年輕一代尋求精神資源?!?/span>
專訪作家索南才讓:寫小說的牧民
索南才讓的小說充滿了粗糙的、近乎原始的力量感。在這個意義上,索南才讓以及他的寫作,本身就具有一種珍貴的異質性。
獨家|致土地,致生命,致鏡照中的鄉村
在李?,B眼里,記錄和老四、貴英一樣的人們“怎樣活著”仿佛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假如因此喚起更多的目光,這就夠了。
艾克拜爾·米吉提:為何說阿拜是“哈薩克斯坦的魯迅”?
“阿拜的作品以其思想鋒芒、藝術底蘊、語言造詣、詩歌韻律,成為人類共同的思想財富與文化財富,當然也是文學財富?!?/span>
王蒙對話舒晉瑜:活靈活現的文化人群像
作為一位思想獨立的記者,舒晉瑜在《風骨》中實現了一種自我突破,更多地越過采訪對象表層的人生事跡,挖掘精神世界的魅力,將一批在讀者心目中高山仰止的文化人物錄于一編,這種眼光和心界的突破,帶給讀者的不亞于一場文化的大餐。
蔡東:“獨立存在的主體性”及虛構之外的內核
“對我來說,讓我有沖動去處理的東西,主要是城市和女性題材,這并不是一種時髦或姿態,因為這是我的生活場,是我熟悉的也正在經歷和體驗的東西,是虛構之外最重要的那個內核性的東西?!?/span>
楊鐵軍:我高興的是會有更多人知道《奧麥羅斯》
“沃爾科特和他的作品早已蜚聲世界,《奧麥羅斯》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之一,把他介紹給中國讀者,讓更多的人讀到他的這部史詩巨著,確實是我的衷心所愿?!?/span>
付秀瑩:寫小說是因為對生活有話要說
當付秀瑩從河北省石家莊市無極縣的一個小村莊遠走,在他鄉寫下巨變中的故土,她就實現了精神上的還鄉。
楊本芬:“故事不經講述就是不存在的”
“故事不經講述就是不存在的”。那些全然無名的蕓蕓眾生,他們在洪流中掙扎,無聲無息地生與死,如果沒人用筆去留住這些命運中沉浮的身影,他們就徹底湮沒了。
弋舟:我希望自己的小說是“體面”的
“我希望自己的小說是‘體面’的。這個‘體面’,一定不僅僅指向某種嬌柔的風雅,更多的,是對藝術本身的敬重,是對文明的服從?!?/span>
當董若雨遇到卡夫卡,以及如何復刻一場明朝的夢
“在一部明朝的小說里,在董若雨這里,我們是怎樣不斷的遇到卡夫卡、博爾赫斯、卡爾維諾等等二十一世紀的大師?!段饔窝a》現代,絕對的現代。而不再有神通的悟空,如何走出層層繭裹他的夢,走出他的一顆心呢?”
新詩如何“破圈搭橋”,提升傳播力?
“跨界對于所有傳統界別來說,都有些勢不可擋的意思。對于我們傳統的詩歌出版、期刊和作協組織來說,關注新媒介與新的表達方式,可能是跨界、轉型和‘破圈’的關鍵?!?/span>
閻綱:激活生命
“大家都認可我的路那我就繼續走下去,以火樣蓮樣的精神激活生命凈化心靈?!?/span>
萬瑪才旦:講了一半的故事,更有深意
對話萬瑪才旦,如聆聽一首智慧而沉靜的長詩,他的聲音低沉,語調和緩,雖然“故事只講了一半”,卻足以驅散浮躁與焦慮,帶來撫慰與堅定。
《意象的帝國》:掀開詩意的面紗
“正是詩歌永遠神秘這一固見,導致鮮有人去總結現代詩的技術和方法,我以為,是時候可以打破了,這本書就是我作出的祛魅努力?!?/span>
王春林:我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我不僅對中國當代的小說創作擁有極大的熱情,而且還認為它有著不容輕易否認的思想藝術價值。正是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下,我才能夠堅持不懈地長期追蹤中國當代作家的重要作品?!?/span>
唐春安:科幻文學與科學假說
“與自然或宇宙相關、具有宏大敘事可能性、可以展示跌宕起伏重大地質事件的科學假說,應該最值得科幻作者書寫。具有重大挑戰性或劃時代意義的科學假說,最值得借助科幻文學作品傳播?!?/span>
沈大成×指間沙:小說家應該配一根吸管
“明白的道理早就存在,仍然需要一個使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的介質出現,于是你就通過它真的明白了?!?/span>
陳崇正:“移動的肖像”及“被省略的人”
作為一個有著理論建構和形象塑造兩種能力的作家,他發現了“移動的肖像”及“被省略的人”,他為之命名,并正在以自己塑造的小說形象來豐富這兩個命名。
程永新:我們得跟上文學內部的更替
“現在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了,說到底其實也是一種傳統,始終跟隨時代的步伐,始終關注我們的文學、文壇發生的種種變化,我們都要在辦刊時體現出來,我們要盡可能推出各個領域、各個類型當中的優秀文學作品?!?/span>
黃德海:“好的文學批評是一次協作性朝向未知的探索之旅”
“好的文學批評應該是一次協作性朝向未知的探索之旅,尋找的是作品中那個作者似意識到而未完全意識到的隱秘世界。評論者與作者一起,弄清楚了某個陌生的領域,從而照亮社會或人心中某一處未被道及的地方——新的世界徐徐展開?!?/span>
馮驥才:一位理想主義者的人生跋涉
從書房到田野,從古村、古鎮、古城到山川、大地,馮驥才的生命是如此充實,甚至有些繁忙,回望過去,他會有怎樣的感慨呢?
金理訪談:這些文字是我切迫而不能已的表達嗎?
“如我這樣的文學研究者,需要反身自?。何膶W的版圖,早就不是傳統文學機制所認定的那幾塊;在對當下文學做任何整體性的判斷之前,我們先要看到更多、聽到更多,抵達真實的文學現場?!?/span>
孫甘露 黃平:“小說家有點兒像個間諜”
“有時候小說家也是雙重身份的人。普魯斯特也說過,寫作的自我不是生活中的那個自我,兩個人既有重疊的部分,但同時又不一樣。我覺得小說家有點像間諜,他也是一個雙重身份的人,有一個雙重視角?!?/span>
周瑄璞:不是我在創作,而是文學塑造了我
“我常常覺得,不是我選擇了文學,不是我在創作,而是文學選擇了我,塑造了我。這是我的幸運?!?/span>
新作談 | 路內《關于告別的一切》:我們無法道盡一切
“我想,所謂一切,也只是一個虛指,它似乎意味著,我們無法道盡一切?!?/span>
限制日韩A片R级无码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