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入口]
用戶登錄
按內容
按標題
按作者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機構
服務
會員
文學獎項
新聞
訪談
投稿
直播
藝術
理論評論
文史
科幻
書匯
新作品
世界文壇
民族文藝
網絡文學
兒童文學
文藝報
魯迅文學院
訪談
馬兵:高校學者的創作要預先經歷個人學術理路的檢驗或過濾
“在某種意義上,小說之于進行文學創作的批評家而言,依然提供的是一種與評論類似的權威知識的構型。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何批評家在從事小說創作時,大多都有較為明晰的一個文學觀念上的邏輯起點,以呈現其心目中好小說的品貌和文類樣態。高校的學者作家也會有類似的現象,即他的創作有時要預先經歷個人學術理路的檢驗或過濾?!?/span>
郭冰茹:學院品格與文學審美
“我覺得理想的寫作是能夠完善我們的知識體系、提升我們的認知水平、促使我們進行深度思考的寫作。學院派作家的寫作可以在知性和智性方面作出應有的貢獻?!?/span>
葉煒:重合多種身份恰恰是創意寫作從業者的理想狀態
“就寫作環境而言,我感覺理想的寫作一定是可以自由探索的;就寫作心態來說,理想的寫作一定是發自內心的;就作品而言,理想的寫作應該是既能繼承傳統,又有現代精神,內容既有獨到之處,手法又新穎別致,精神上獨上高樓,思想上喜聞樂見??傮w上說,是生活、知識、思想和價值觀的有機體?!?/span>
李海鵬:比起絕對化的劃分,寫作與研究要復雜生動得多
“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都并非這么截然,它們比這樣的判斷復雜、生動太多了,這也是它們極富魅力和挑戰的原因?!?/span>
蔡東:理想寫作給予我創造的隱秘快樂和心靈寧靜
“理想的寫作滋養心性也有益現實生活,她給予我創造的隱秘快樂,同時也應該讓我的心變得更安靜?!?/span>
朱婧:棲身學院的寫作仍渴望各種聲音的對話和交流
“重拾寫作就是以個人的十年之變回到變化的文學現場,自然會面對著個人寫作的自我調整,但我認為這種調整和過去的寫作不是完全沒有關系的,是所謂的‘舊我生新我’,是一條寫作的延長線?!?/span>
張怡微:不要放棄寫作,此外別無他法
“因為我很努力,所以我知道我和天賦型作家的距離,是努力無法達到的。我只能面對自己、面對現實做準備。實現可持續的寫作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不要放棄寫作?!?/span>
房偉:學者從事創作,也要將小說“寫得好看”
“好的歷史小說,必須有兩只翅膀,一只是真實性,一只是想象力。所謂‘歷史的縫隙’,就是關注大歷史下普通人生活的細節,從中窺視到長時間段歷史的豐富性和變化性,將真實性與想象性結合?!?/span>
飛氘:理想的寫作是能夠持續發生的寫作
“理想中的科幻文學就是那種看了之后讓讀者大呼‘這是只有科幻文學才能做到的’或‘科幻文學原來還可以這樣寫’的作品?!?/span>
鄭軍:他寫科幻重“科”,志在“把科學變成主流文化”
“對于國內很多科幻作家來說,寫科幻是看重其中的‘幻’。而我寫科幻,是看重其中的‘科’?!?/span>
熊亮:閱讀讓我不斷有新的角度發現生活體驗生活
“讀詩歌通常能夠趕在語言發生之前,就把自己的第一印象,把自己對這個事物的真實體會,包括它內在的聯系,每個細節都挖掘出來。訓練這種能力,對繪本創作是有好處的?!?/span>
姚鄂梅:人是需要有家有室的動物
“世上發生的任何事,歸根結底,都是某個家里的孩子做出來的。從這個角度說,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算是家庭生活?!?/span>
石一楓:文學的精神就是反內卷
“我堅決反對‘成功學’,反內卷。文學的精神就得反內卷,都跟著內卷了還寫作干嘛呢?”
于堅:靈光成了碎片,但并未消逝
《密西西比河某處》中,于堅以一種在場性的寫作真誠地為此刻的美國留下文字與影像,同時也反思著文本意義上的美國。
周嘉寧:被照亮的世紀冒險與個體風景
“時代、歷史、平凡如星斗的個體,實在不應該用任何概述性的語言去總結其間的關系。這也是小說存在的理由之一吧?!?/span>
東西、傅小平:每一次寫作都像爬一座高山
“我愿意每一次寫作都像爬一座高山,既氣喘吁吁揮汗如雨又享受登高望遠的樂趣?!?/span>
滕肖瀾:每個人都在尋心而居
“寫的時候我更多想的是真實,要真實地貼切當下?!?/span>
賈平凹:我這輩子,最下功夫的是作家這個角色
“文學這場馬拉松運動,不停地在加入人,不停地在淘汰人,我就這樣一直走過來了?!?/span>
如何讀詩——袁行霈先生談中國古典詩歌的研究
就中國詩學實踐來說,詩歌既需要雕飾,又切忌雕飾過分。中國詩學追求的最高境界乃在于雕飾與自然的完美和諧。
張定浩:不過是說點人人皆知又不敢說的話
“我并不擔心爭議,寫作如果要成為一種值得信任的行為,它就要像其他任何行為一樣去承擔這種行為所導致的必要后果?!?/span>
新作談 | 何平:批評家說“不”,是一種自我要求
多年來,何平致力于“重建對話和行動的文學批評”。批評家說“不”,是一種自我要求,也是正視文學現場的復雜性和文學行動的必要性。
李音 弋舟:讓故事成為事件,讓事件成為裝置
無論“故事”還是“事件”,可能都是對于平滑時光人為地“崎嶇化”,如果人真的具備了“發明”的能力,大約他是不需要額外從時光中遴選特殊材料的,每一個變動不居的瞬間,一經截取,都將成為奇跡。
殷健靈:我為什么要三次寫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牽動我的,不是這個話題的社會性。它不是中國的獨有現象,在國外不同時期都有不同類型的“留守兒童”。我在作品里一向關注成長中的心靈,留守兒童無疑是遭受心靈風暴的一個群體,因此也更能引起我的關注?!?/span>
新任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徐劍:守望文學的文心與元氣
在徐劍看來,一個偉大的時代,需要用紀實的文體來記錄它的偉大變革與發展,這個文體就是報告文學。
新作談 | 傅真《斑馬》:希望生育、身體以及更多女性話題能被更廣泛深入地討論
創作是為了“報信”,更是為了連接,文學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能誠實地面對自己,“我希望生育、身體以及更多關于女性的話題可以被更廣泛而深入地討論”。
程永新:小說的最高任務是呈現人的精神世界
“好的小說會提出問題,會讓每個生命有展現豐富的權利,也會讓人有一種更包容的情懷?!?/span>
黃蓓佳:我對這個世界永遠好奇
文壇耕耘50載,黃蓓佳謙虛地說,“我就是一個‘掄镢頭的人’,在文學田地里不停息地挖呀挖,一個土坑接著一個土坑,不斷地希望,又不斷地失望,五十年里周而復始?!?/span>
王安憶:文學教育,會讓作家的寫作更加持久
“但文學還是有一部分可以教,這就是技術。比方說,小說的虛構能力、框架和結構,包括語言,我至少可以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好的語言,什么是垃圾語言?!?/span>
劉亮程:作家是時間的魔術師
這是一部真正的“時間之書”,它有著孩童般天真的史詩氣質,也有著成年人再次進入童年時間后的精密與繁盛。
限制日韩A片R级无码中文字幕